随记202505

摘要:韩愈

文化

旧唐书-韩愈传

进学解

《进学解》里的“业精于勤荒于嬉,行成于思毁于随”小学就要背诵,但还有很多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也出自《进学解》,如“细大不捐、焚膏继晷、回狂澜于既倒”(苏轼引用时改‘回’为‘挽’)、含英咀华、闳中肆外、动辄得咎、头童齿豁、佶屈聱牙。”

国子先生晨入太学,召诸生立馆下,诲之曰:“业精于勤荒于嬉;行成于思毁于随。方今圣贤相逢,治具毕张,拔去凶邪,登崇俊良。……占小善者率以录,名一艺者无不庸。诸生业患不能精,无患有司之不明;行患不能成,无患有司之不公。”

言未既,有笑于列者曰:“先生欺予哉!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,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。……贪多务得,细大不捐。烧膏油以继晷,常矻矻(ku,1,勤奋)以穷年。……障百川而东之,回狂澜于既倒。先生之于儒,可谓有劳矣。沉浸𬪩郁,含英咀华。作为文章,其书满家。……周诰殷盘,佶屈聱牙。……先生之于儒,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。……然而公不见信于人,私不见助于友。跋前踬后,动辄得咎。暂为御史,遂窜南夷。三为博士,冗不见治。命与仇谋,其败几时?冬煖而儿号寒,年丰而妻啼饥。头童齿豁,竟死何裨?不知虑此,而反教人为?”

先生曰:……昔者孟轲好辩,孔道以明,辕环天下,卒老于行。荀卿守正,大论是弘,逃谗于楚,废死兰陵。是二儒者,吐辞为经,举足为法,绝类离伦,优入圣域,其遇于世何如也?……

《进学解》这个题目以前还以为是劝人努力学习的,没想到是韩愈抒发自己屡遭贬谪,怀才不遇才写的。写完后,宰相也同情他,调他做使馆修撰,一年后,拜中书舍人。

上疏反对迎佛骨

元和十四年(公元819年),宪宗迎释迦指骨。王公贵族、平民百姓全都抢着施舍,甚至有人为了施舍而烧顶灼臂、倾家荡产。韩愈本就不喜欢佛教,于是上疏谏曰:

伏以佛者,夷狄之一法耳。自后汉时始流入中国,上古未尝有也。周文王年九十七岁,武王年九十三岁,穆王在位百年。此时佛法亦未至中国,非因事佛而致此也。

汉明帝时始有佛法,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。其后乱亡相继,运祚不长。宋、齐、梁、陈、元魏已下,事佛渐谨,年代尤促。……

宪宗看后觉得韩愈是在暗指尊崇佛教会使统治者短命,要处以极刑。宰相裴度等为韩愈求情,才改为贬韩愈潮州刺史(从陕西西安到广东潮州,走现代高速路也相隔一千八百多公里)。也正是在这个途中,写下了给侄儿韩湘子的诗“一封朝奏九重天,夕贬潮州路八千。欲为圣明除弊事,肯将衰朽惜残年!云横秦岭家何在?雪拥蓝关马不前。(最早接触这句还是看《东游记》)知汝远来应有意,好收吾骨瘴江边。”

到潮州后韩愈又上疏给宪宗,宪宗气消了想调韩愈回来,但他宠信的奸臣皇甫镈(bo,1)却不想韩愈复职,对宪宗说韩愈过于狂放粗疏,可以酌情到另一州任职。于是调韩愈为袁州刺史。

旧唐书评价

长庆四年(824年)十二月卒,时年五十七,赠礼部尚书,谥曰文。

优点:

  1. 重情重义。和别人交往,不管之后富贵或贫贱都不改变态度。即便后来位高权重,对待老友也和之前一样;而对于豪门权贵,则像对待奴仆一样。对于朋友亲戚家失去双亲的子女也是极为照顾,还给他们撮合婚姻。
  2. 非常喜欢提携后辈。
  3. 文章自成一格,世称“韩文”。

缺点:

  1. 恃才妄为,甚至有违背孔孟之道。如南方人把柳宗元视为“罗池神”,韩愈写碑文来证实;李贺父亲名“晋”,“晋”、“进”同音,李贺不应该参加科举(避父讳)。韩愈又写《讳辨》(未起作用,高宗时“嫌名”(同音字)已经是国家礼仪制度,如改民部为户部);又写《毛颖传》,讥讽戏谑不近人情。
  2. 缺乏史才。写《顺宗实录》,繁简不当,以致需要重新编写。